• 欢迎访问”广元造“,很高兴为您服务!!
   
网站二维码
【关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从“链”到“智”,四川新能源产业“聚势”跃升
来源:四川制造 | 作者:guangyuanzao | 发布时间: 今天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从“链”到“智”,四川新能源产业“聚势”跃升

5月9日,作为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产业专题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现场49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布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清单,产品种类超100项。

新能源产业专题对接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聚焦新能源产业转移协作,旨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合作,着力推进四川与东部地区进一步加深合作,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超400家行业企业代表齐聚现场,共谋合作共赢新机遇。

其中,作为四川展示优势产业的重要窗口,新能源产业专题对接活动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信号一

集链成群

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愈发明显

如果把四川新能源产业比作一棵茁壮成长的“绿能大树”,那么它的根系已深深扎入区域协同的沃土,枝叶则向着全球市场伸展。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力争到2027年,建成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也不离不开特色产业集群的“串珠成链”。

协鑫集团执行董事、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介绍企业相关情况

“协鑫科技携带颗粒硅等‘黑科技’成功入川后,在自身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的同时,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吸引上游企业优势资源向四川集聚,携手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在乐山共同投资建设10万吨/年工业硅粉加工项目,一举实现了在厂门口‘秒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强力拉升生态链协同,大大减少了物流信息流的重复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协鑫集团执行董事、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说,目前,该集团投资的成都力合碳基项目、乐山颗粒硅项目、眉山二期正极材料等高科技能源新材料项目均有序推进,未来将满足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背景下全面升级的光储需求,形成绿硅—绿电—绿氢—绿色化工一体化的绿色产业新链路,有望集聚和带动至少四大产业链、十多个环节,实现链群共赢、互为配套竞合发展,助力四川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引进一个,带来一群”,实现强链补链的消息不断。

在风电领域,德阳坚持链主带动,打造西南地区最大风电装备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了以东方风电为链主、20余家本地链属企业组成的百亿风电产业集群,带动了天马轴承等川内企业协同发展。

在光伏领域,乐山坚定打造晶硅光伏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先后引进协鑫10万吨颗粒硅项目、永祥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等,做强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关键环节,推动晶硅光伏产业全链条发展。

在氢能领域,成都目前已集聚氢能企业100余家,覆盖“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

新能源产业专题对接活动现场

记者从现场获悉,四川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四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00家,构建形成上游能源材料、中游电池装备、下游应用发电的完整生态圈,2024年新能源产业营收超2000亿元。从细分领域来看,四川是全国主要的光伏产业基地,通威太阳能成为全球首个光伏领域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前十强光伏企业有六家在川布局;四川是全国重要的风电产业基地,风电装备规模占全国的16%,下线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风电整机新增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十;四川是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基地,氢源制备规模居全国前列,下线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覆盖氢气“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信号二

创新链“智”发展

产业能级稳步跃升

产业集群的壮大,离不开创新引擎的持续驱动。如果说“集链成群”是四川新能源产业的“骨骼”,那么“创新引领”则是其跃升的“灵魂”。在新能源产业的竞技场上,四川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矛,以智能化升级为盾,不断突破行业“天花板”。

新能源产业专题对接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英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分享在川发展取得成绩经验、发布新能源产品需求方案。同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发布《长江经济带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倡议》,新能源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发起四川省兴川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筹建战略合作签约。无论是分享还是战略签约,透露一个信号——创新链“智”发展,产业能级稳步跃升。

“始终坚持‘只做电池片,做更优质的电池片’的宗旨,秉承‘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路径。”英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敏在分享环节介绍,英发德睿年产16GW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本月底将迎来首片BC电池下线,是西部首家量产BC电池的企业。

四川英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销售总监姜原强介绍相关情况

谈起“创新链‘智’”相关话题,四川英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销售总监姜原强心情十分激动。

“我们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去年业绩亮眼。今年我们加大储能的投资力度,扩大产能,正在扩建厂房。”姜原强说,公司专业从事充电桩、储能以及相关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产品远销海外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自主设计开发制造了一系列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和储能产品,向广大客户提供多应用充电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四川与蜀道集团、四川交投、政企合作达成合作,生产的液冷储能设备、大电流快速充电桩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四川省内近5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

嘉宾了解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

当前,四川创新载体聚集,产业能级稳步跃升。比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在川高校学科实力领先,集聚了一大批新能源产业顶尖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同时,组建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长寿命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2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立项支持新能源领域科技攻关项目超90项,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内外行业标准超150项。另外,推动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功下线,通威异质结组件最高输出功率第九次刷新世界纪录,东方氢能氢燃料电池国内首次实现万小时耐久性实测。

据了解,下一步,四川将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研究院,推进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钙钛矿电池、超长柔性风电叶片、12MW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制氢、长寿命燃料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探索绿色能源就地高值化开发利用和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谋划打造“多能互补、自发直供、就地转化”的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体系由浅绿、到深绿、再到纯绿的纵深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