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移就业。充分发挥驻外流动党委(农民工工作站)组织作用,采取多地衔接、归集信息、人岗对接方式,加强对外劳务协作;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服务,适时推送用工信息,搭建农民工和用工企业信息无缝对接平台。疫情期间,推送岗位8万余个,护送1.32万农民工有序返岗。(2)就近就业。鼓励县内安居工程、水利建设等施工单位优先招用本地农民工;出台奖补
(1)转移就业。充分发挥驻外流动党委(农民工工作站)组织作用,采取多地衔接、归集信息、人岗对接方式,加强对外劳务协作;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服务,适时推送用工信息,搭建农民工和用工企业信息无缝对接平台。疫情期间,推送岗位8万余个,护送1.32万农民工有序返岗。(2)就近就业。鼓励县内安居工程、水利建设等施工单位优先招用本地农民工;出台奖补政策,支持县内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农民工临时性、季节性就业;鼓励有意愿创业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实现转岗就业。整合公益性岗位5145个,通过公益性岗位优先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3)旅游就业。依托剑门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化林、鹤鸣山、五指山等旅游景区优势,大量吸纳周边乡镇农户售卖农副产品或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带动2.68万人就业增收;建成26个生态小康新村、1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引导支持发展农家乐300家、特色民宿50户,通过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1个乡镇、259个村、1.5万余人就业增收;与剑门关华侨城、剑门石斛、天赐温泉等旅游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农户”、资金入股等方式,辐射带动10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