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由以工代赈专项投资支持的工程项目,拓展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已从一项专项扶贫政策转变为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救灾赈济、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精神,充分展示各地实施以工代赈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的生动实践,现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工代赈在行动”系列报道,供各地互学互鉴。
各地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成效初显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来,各地迅速行动、大力推进,狠抓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政策落地落实,帮助当地群众稳就业促增收,取得初步成效。
高度重视,强化工作部署
《工作方案》印发实施后,各省(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要求抓紧制定省级实施方案,推进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新疆、山西、山东等25个省份建立了省级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沟通协调机制。贵州、云南、青海等18个省份组织召开了全省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署推进会。湖北省将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纳入全省发展改革系统重点工作清单予以督办推进。甘肃省成立省级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凝聚部门工作合力。湖南省召开专门会议,宣讲解读工作要求和管理规范,覆盖124个县区。四川省21个市(州)均已建立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迅速行动,出台实施方案
河北、宁夏等25个省份制定出台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省级实施方案或落实文件。四川、内蒙古、黑龙江等20余个省份已印发省级层面的部门任务分工方案。湖南、河南、辽宁等25个省份已细化完善了工作流程和规范模板。安徽、青海、天津等24个省份已明确2022年第一批适用于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湖北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出台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增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领域,将国家明确的“七大建设领域”扩展至“九大建设领域”。江西、河南已研究制定本省重点工程项目中能够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指导目录。陕西省汉中市等部分市县也已制定落实文件,明确具体工作举措。
创新方式,完善政策举措
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制定了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支持以工代赈、交通领域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开展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支持以工代赈项目用工需求等文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安徽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审批以工代赈政策委内预审机制和对口联系机制,明确要求各相关业务处室在审批重点项目时要负责审查项目前期要件是否落实以工代赈要求,在批复时要会签以工代赈工作主管处室,同时还要求各相关处室对口联系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和各环节落实以工代赈政策情况进行跟踪。云南省共筛选出11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和113个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包括滇中引水、高速公路、老旧小区改造、产业和物流园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涉及投资56亿多元,预计可发放劳务报酬5.5亿元,可带动3.2万名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增收。山西省编印了《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学习资料汇编》,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市县深入学习,确保基层充分了解掌握政策。
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甘肃省明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方向)可用于支持重点工程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中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要利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的重点工程项目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单位)在下达相关资金时,对年度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清单中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河北省计划每年安排省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优先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一批以工代赈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安排1亿元资金在已启动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组织实施一批以工代赈项目,要求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自治区预算资金的比例达到30%以上。海南省已在14个重点工程项目中启动实施以工代赈,规划总投资13.85亿元,目前已发放劳务报酬1400万元。
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成效初显,有效拓宽了当地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渠道。如,川藏铁路全面开工建设后,全线目前已吸纳西藏自治区、四川省本地农牧民用工近1万人,涵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后勤人员等多种岗位。云南滇中引水、河南引江济淮等重大水利工程已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超过3万人,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超过5万人,并结合水库、河湖日常管护吸纳巡库员超过10万人、巡河护河员80余万人(其中脱贫人口2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