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广元造“,很高兴为您服务!!
   
网站二维码
我市深入推进“四好四不让”教育扶贫
来源:广元新闻网 | 作者:guangyuanzao | 发布时间: 1710天前 | 30 次浏览 | 分享到:
“扶贫扶智”之光照亮寒门学子美好未来我市深入推进“四好四不让”教育扶贫纪实朝天区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昭化区青牛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核心提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创造性推进教育扶贫“四好四不让”行动,突出精准,狠抓农村学校建设管理,全市无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

      

“扶贫扶智”之光照亮寒门学子美好未来

我市深入推进“四好四不让”教育扶贫纪实

朝天区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昭化区青牛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核心提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创造性推进教育扶贫“四好四不让”行动,突出精准,狠抓农村学校建设管理,全市无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农村学校办学效益显著提升,贫困家庭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升入高校深造人数大幅增长。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1189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到从专科到本科、研究生的高等教育。寒门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个人的生活、工作就会发生实质性转变,家庭家族的命运由此而发生改变,教育扶贫的最高价值得以显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雨洁考了618分,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了!”2020年初秋,对于剑阁中学建档立卡学生刘雨洁来说是喜悦的季节。回忆初中、高中六年来在剑阁中学受到的关爱,刘雨洁说:“是学校无微不至的帮助,让我可以安心学习,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让我重拾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教育扶贫突出精准,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人的担当与责任。”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杨松林如是说。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四好四不让”:关爱好每一个困难学生,不让一个孩子困贫辍学;落实好每一项资助政策,不让一户家庭因学致贫;举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不让一所校点因弱消失;发展好农村教育,不让贫困代际传递。积极整合教育、扶贫等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为贫困学子点亮了立志求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灯。

   数据为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逐年增长,2020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参加高考2091人,本科上线474人,一本161人,专科上线1617人,本专科上线率100%。2015年以来,共有1189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考入大学。通过专项救助、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全方位资助,确保这些寒门学子能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

   精准资助,贫困孩子就学一个都不能少

   “父母因为没有文化,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里的窘境,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实现!”2020年,旺苍县东城中学汤义娇以600分优异成绩被南开大学录取。

   汤义娇出生在旺苍县米仓山镇。父亲因常年劳累过度,颈椎出现问题,不能做重体力活。母亲几年前盆骨粉碎性骨折,至今还打着钢板。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汤义娇家庭也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年的学习中,她不仅每学年能领取国家助学金2000元,每月还能从学校成立的资助基金中得到300元。有了这些钱,她再也不用为生活费发愁,全心投入到学习中。

   汤义娇在学校快乐成长、学习成才,仅是体现我市教育扶贫发展的其中一个镜头。“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定。在国家资助标准基础上,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200多万元,实行网格化、精准到户的“控辍保学”管理,从物资资助、学业指导、身心健康监测等方面加强建档贫困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一个不落”接受教育。

   紧跟扶贫攻坚进程,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本专科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标准给予资助,连续资助直到学业结束;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在中职助学金的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

   这两项政策将让全市2500名学生受益。对建档立卡在园幼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等实行兜底资助,确保建档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垫高了穷孩子成长的起点。为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教育、爱洒教育”的浓厚氛围,设立“教育扶贫日”,开展“教育扶贫一日捐”筹措基金500万元,对建卡贫困户中就读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品学兼优学生进行奖励,实现从在园幼儿到大学的教育资助体系全覆盖。

   精准改造,让乡村学校硬件真正“硬起来”

   在剑阁县剑门中学,从学生通过智慧课堂班学习北京四中优质教育资源,到投入100万元添置建设我市农村初中第一所科技馆,到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配齐设施设备,到孩子们一年四季免费热水洗澡、喝纯净水、吃营养餐,再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扶贫的过程从硬件与内涵实现蝶变。

   剑门中学的改变不是个例,而是全市教育扶贫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为证,经近三年省级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我市7个县区的286所乡镇中心校教学及教辅用房面积、图书馆生均藏书、教师学历、师生比例指标全面达标,“乡乡有标准中心校”目标高质量完成,我市乡村办学条件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建设功能齐备、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乡村学校,让农村贫困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杨松林介绍说,市政府出台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全市乡村学校进行了合理布局,明确了建设标准。

   同时,市教育局加强指导,以“小而美”“小而优”为原则,每所乡村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史,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特色,让乡村学校成为当地最漂亮、最有书香气息的地方,成为村庄的文化符号和乡村文脉传承的基地,让贫困户子女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建设和运用信息化,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市95%以上学校接入宽带网络,86%以上中小学教师、50%以上初中学生和10%以上小学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如今,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通过网上平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也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精准支持,倾斜政策强乡村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确保教育精准扶贫,改变贫困地区师资不足的现状,“扶智先强教”,无疑是当务之急。

   “绝不能让乡村教师既吃苦又吃亏!”从2015年起,剑阁县对贫困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实行政策倾斜,取消乡村教师评定职称对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把教师到贫困乡村学校工作经历作为任职晋级的必要条件。

   为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价值、有激情地从教,培养更多的寒门学子,市政府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从政治和经济待遇、业务能力提升、家庭问题解决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目前,已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乡村教师每月最低补贴400元生活经费,每年发放津贴2500万元。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授予荣誉称号,解决农村教师不受年龄限制晋升职称2987人。切实解决农村夫妻教师长期两地分居问题,已解决农村两地分居教师433对。组织农村学校校长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对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市级以上培训3600余人次,组织送教下乡活动280人次;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认真落实《广元市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提升农村学校教师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初中教师相对富余、小学和幼儿教师相对短缺实际,在有条件的乡镇推行小学六年级到初中学校衔接就读办法,整合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了农村幼儿教师不足、小学教师老化的问题。

   精准就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智提能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持续为地方经济和家庭脱贫“造血”,是我市教育扶贫的一大特色。

   “一技学在身,不愁不脱贫。如果不是当时学得一技之长,也许我还是饭店的一名勤杂工……”这是李开明的肺腑之言。李开明是剑阁县新风村人,家有7口人,但多人生病,姐姐读大学,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剑阁县职中在乡下开展劳务扶贫免费培训,李开明不仅掌握了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考取了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学校的就业推荐,被北京宏盛鑫达机电有限公司录用。

   据介绍,我市已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了市上主导、县区组织、院校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突出建设各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推进广元职教资源转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为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相关职业学校发挥所长开展精准扶贫,做好苍溪猕猴桃和雪梨、剑阁豆腐、朝天核桃、青川黑木耳为代表的“广元七绝”与职教的融合,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骨干,如开设扶贫特色产业培训班,对未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等。

   在全方位帮助的基础上,我市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仅今年就免除1.9万余名中职学校学生学费,为8300名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为川北幼专11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330万元,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100名优秀专科生50万元,完成100%。在朝天职中和朝天中学、苍溪职中等学校开展试点,推行“1+2”学制模式,在有条件的县区探索建设综合性高中,让高中阶段学生升学有渠道、就业有技能,培养多能人才,拓宽农村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春风化雨,滴水穿石。聚焦贫困群体、薄弱环节,广元脱贫攻坚以教育发展为先。教育扶贫,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与希望,勾勒出一个个灵魂深处的梦想与幸福,谱写着脱贫奔康的华美乐章。面对美好未来,广元教育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