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三重任务叠加,对贫困地区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确保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富民和促进乡村振兴,是贫困地区必须直面的重点难题。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四川省广元市,是川陕革命老区、典型的农业大市,立足辖区7个县区均是贫困县的市情实际,广元市从2013年以来率先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进行探索实践,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通过产业扶贫“三园联动”的模式和机制创新,为破解“脱贫、富民、振兴”同步推进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三园联动”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四川省广元市,是川陕革命老区、典型的农业大市,同时也属于四川省盆周山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截至2013年年底,广元所辖7个县区均为贫困县,全市有贫困村739个、贫困人口34.8万,贫困发生率14.6%。面对贫困面宽量大、贫困程度较深、群众增收难等严峻挑战,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必须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作用。
全面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广元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坚持规划引领和整合资源,探索构建县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村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户建增收脱贫自强园“三园联动”的产业扶贫路径,助力实现“脱贫、富民、振兴”同步推进。
“三园联动”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实现扶贫目标是各地普遍的路径选择,但当前突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脱离自身资源优势简单进行“高大上”的产业移植,结果往往因产业发展“水土不服”而归于失败。二是缺乏规划引领,不能差异化优化产业布局,结果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同样难以实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和脱贫增收的目标。
四川广元朝天曾家山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示范园
针对产业扶贫的共性挑战,广元市高度重视突出资源优势发展扶贫产业园区,以规划引领和资源统筹为重点破解难点。广元境内山、丘、坝兼有,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广元富硒茶、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广元山地蔬菜、广元油橄榄、生态畜禽水产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了使优势特色产业更具规模效应,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广元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构建“三带多点多片”产业体系,支撑“三园”产业选择精准取向、适度规模、寻优发展。
按照气候地理带决定产业带的原则,在海拔500米至800米土壤中性偏酸区域全域发展红心猕猴桃,形成“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重点发展高山露地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林木产业和富硒富锌茶叶,形成“高山绿色经作产业带”;在海拔500米以下区域依托土地和水资源,集中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和水产生态养殖,形成“沟壑经济产业带”。按照“以种定养、种养循环”的原则,结合环境容量,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要模式,多点布局发展剑门关土鸡、生态肉牛羊和优质生猪。按照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点状片状”发展小水果、花卉产业,建设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农业主题公园,发展观光体验农业。
四川广元利州竹子溪农旅融合产业园
在推进“三园”建设中,广元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由县区编制、市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审定;村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规划由乡镇编制、县级政府评审审定、市产业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备案;户建增收脱贫自强园规划由帮扶干部和驻村农技员协助村编制、乡镇政府审定、县(区)产业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全面建立“三园”规划建设工作台账,确保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产业落地见效。
目前,广元累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2548个、增收脱贫自强园7.4万个,发展特色扶贫产业480万亩,特色产业覆盖8.8万贫困户,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四川广元旺苍化龙茶叶现代农业园区
面对科技人才和脱贫带头人双重不足的突出短板,广元市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东西部扶贫等协作平台,聚合各类科技人才,精准服务“三园”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大院80多个,739名驻村农技员负责贫困村特色产业园科技服务,140个专家服务团队对贫困户开展“基层点菜、专家上门”农技巡回服务。另一方面培育扶贫产业领军人、农业职业经理人250名、致富带头人2478名,实施“家庭能人培训计划”,开展田间、车间培训,分层、分类、分产业培训贫困劳动力5.47万人次,推动提升能力培训入“三园”,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得到提升、“造血”能力明显增强。
正是通过高起点规划、因地制宜布局、大力度整合资源和多层次推进“三园”建设,广元市高质量实现了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底,广元市7个贫困县区提前实现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至0.06%,广元市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767元,其中产业收入3120元,所占比重达到35.6%。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取得决定性进展。
“四联四带”促进实现全面小康跨越
在实现脱贫摘帽的同时,广元还面临着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在关注脱贫摘帽短期扶贫效应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构建致富奔小康的长效机制。具体到产业扶贫,就是必须破解如何在产业发展与贫困户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带动机制的难题,真正使贫困户能够主动参与和合理分享产业增长的利益。
广元市大胆探索,创新“三园”之间产业、主体、经营、利益四个联动:一是“三园”的产业选择保持高度关联,实现园与园之间产业联动;二是“三园”主体培育相互交叉复合,积极组建合作联合社和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园与园之间主体联动;三是“三园”经营全面推行统一品种、农资、技术、品牌、销售和分户生产的“五统一分”模式,实现园与园之间经营联动;四是“三园”利益联结改变简单的“土地出租+务工”土地流转方式,主推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深度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各环节红利,实现园与园之间利益联动。
四川广元苍溪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扶贫产业实现全面园区联动之后,还必须重点解决贫困群众有效参与和分享的瓶颈问题。为此,广元市依托产业扶贫“三园”基础,明确任务,精准对接,切实把带动贫困群众进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带动贫困群众提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四个带动”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分区域、分产业、分企业带动清单制度,明确“谁来带动、带动了谁”,把“四个带动”落实到产业、企业、项目,落实到乡、村、户、人。
在推进“四联四带”中,园区企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通过为“增收脱贫自强园”提供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等,提升生产效益,增加贫困户经营收益。贫困户通过土地、林地、扶持资金等入股,获得资产收益;通过入园入社入企务工,获得劳务收益。通过支农资金股权量化、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向贫困户倾斜,增加贫困户集体经济分红收益。缺劳力、缺资金的贫困户,依托合作社和企业,采取托管、寄养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四川广元青川红旗现代农业园区
以青川县板桥红旗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通过建设飞地扶贫产业基地,园外101户缺土地、缺劳力、缺技术的贫困户,把山林菌棒、帮扶资金入股产业园合作社,参与园区产业发展,年人均资产增收1307元。
“全链提升”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和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新起点。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正处于历史性的交汇期,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开启与成功推进的重要基石,而乡村振兴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提升巩固,二者的有机衔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序推进。
进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和全面小康实现之年的2020年,广元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扶贫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继续巩固产业扶贫“三园”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在产销对接的精准施策和打通产业扶贫全产业链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形成基地种植、工厂精深加工、产品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的完整全产业链结构,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续转换。
一是围绕产销对接精准施策。面对疫情冲击的严峻挑战,广元市重点瞄准产销对接,构建认定、组织、销售、质量监管四大体系和奖励激励、工作推进两大机制的“4+2”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大力开展扶贫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车站进景区、进酒店进餐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网络进平台、进专店出海外的“八进”活动,实现了扶贫运销主体成长和产品销售的重要突破。
剑门关土鸡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产业已成为广元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广大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元全市大量待出栏的剑门关土鸡滞销,损失惨重。面对严峻形势,广元市以“线上线下融合”方式拓展产销对接,至2020年3月8日,广元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已累计销售剑门关土鸡30万只,为农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600万元以上。
四川广元剑阁剑门关土鸡养殖场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广元市聚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发展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在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村建立农产品分选、贮藏、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市整合大型物流配送企业6家,乡镇物流快递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扶贫产品运得出、卖得好。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相互融合、多元发展,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增收。贫困村电子商务全覆盖,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稳定拓展贫困群众增收链。
三是培育创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广元市一方面在“三园”建设中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林下种植养殖、稻鱼(虾、鳖等)综合种养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支持贫困村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产业(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丰富拓展“广元七绝”区域农业公用品牌的内涵和外延,认定“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用标产品955个,统一使用“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
四川广元昭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广元市在产业扶贫“三园”建设中成功打出强力推进产销对接、产业融合和品牌建设的一套组合拳,进一步巩固了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夯实了从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的重要基石,有效实现了脱贫、富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专家点评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脱贫攻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是产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三重任务叠加的关键阶段,产业扶贫必须要破解“脱贫、富民、振兴”同步推进的难题,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四川省广元市“三园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和机制创新,为破解持续稳定脱贫难题和充分保障贫困群众收益提供了实践样板。
产业扶贫必须要依托主导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扶贫关键在提升“造血”能力,要通过精准施策和资源整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多层次集聚发展,在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脱贫摘帽和改善民生的目标。产业扶贫项目要注重“上图落地”。广元以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建园,统筹推进多部门、多角度、多维度策划规划整合,推动涉农项目、扶贫项目协同落地,破解了规划制定各自为政、项目推动心思各异的政策引导难题。产业扶贫政策要注重“合力效应”。建立产业扶贫指挥部形成大产业扶贫格局,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全方位整合项目资金,建立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平台推动对“三园”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广元实现了指挥、资金、平台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整合,有效发挥了合力优势。产业扶贫格局要注重“多层联动”。产业选择高度关联、主体培育交叉复合、经营生产“五统一分”、利益分享深度联结,广元构建了一种农户、集体、园区参与的扶贫产业可发展、可持续的多层联动机制,形成了持续稳定脱贫的制度支撑。
产业扶贫必须要构建共享机制。产业扶贫重在群众受益,而群众能否受益关键体现在群众能否充分融入产业体系和嵌入产业价值链,激发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确保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产业扶贫方式要注重“农民参与”,产业扶贫机制要注重“利益共享”。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中,“土地出租+务工”能够实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但很难让农民充分分享产业发展各环节的红利,广元产业扶贫的“四联四带”,确保了贫困户融入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全流程,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共享共营共赢。产业扶贫实效要注重“持续稳定”。贫困户能否稳定持续增收,不仅是利益共享模式优劣的“试金石”,也是贫困户能否避免返贫致贫的“压舱石”。
产业扶贫必须要形成稳固的全产业链。产业扶贫难在持续稳定,产业扶贫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扶贫任务、短期获益,需要放眼长远、提前谋划,既要通过产业融合打造形成稳固持续的扶贫产业全链条,更要长短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产业扶贫不仅要注重“全链打造”,还要注重“长短结合”。要高度重视放眼长远,在精准施策和打通产业扶贫全产业链方面持续发力,实现由短及长、远近兼顾,构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机制。
“三园联动”为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成功经验
产业兴旺是破解“脱贫、富民、振兴”同步推进难题的根本。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实现由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四川广元市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三园联动”的实践探索为发展新时代富民乡村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构建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发展格局。富民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具有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等特点。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支持,强化规划引领和资源整合,在县域内依托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县乡联动、以镇带村、村社一体的产业发展大格局。广元市围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探索“三园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取得决定性进展。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必须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连前端,不断增强产业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融合渗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就牵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广元市以产权为核心、产业为纽带、股份合作为重点,构建“大园区+产业园+小庭园”的利益链,探索建立“四联四带”机制,有效推进了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必须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红利。近年来,随着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带农惠农成效不断凸显。当前,要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广元市通过扶贫产业“三园”良性发展和创新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各环节红利。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必须创新产业长效发展机制,不断增强产业持续增长力,实现由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当前,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增强产业持续增长力。广元市聚合各类科技人才,精准服务“三园”产业发展,描绘出了一幅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的美丽画卷。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8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海南全岛和秦皇岛等 15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 综合试验区的批复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图解: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5年版)》的通知
2025-04-28
2025-04-28
四川统一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有何影响? 税收政策不变 不会增加购房者负担
2025-04-28
2025-04-28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5-04-27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答记者问
2025-04-27
2025-04-25
如何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政策问答·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5-04-24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破解融资问题 更好为民企“输血补气”
2025-04-24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