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就我一个人出去干活,早一天返岗,就多赚一天工钱。”农历新年刚过,广元市剑阁县义兴镇红星村脱贫户李松就着急回宁波上工。不过受疫情影响,李松的返岗路开头并不顺利,“想走不敢走啊”。
踌躇之际,村干部上门讲政策,说起县里有免费返岗专车,李松一下子动了心,起初的顾虑也打消了,“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这个安排,好!”2月3日,106名剑阁籍农民工分别搭上两辆返岗专车,一辆前往宁波、嘉兴,另一辆前往中山、珠海等地,其中有74人来自脱贫家庭。
据统计,2021年我省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226万人,比2020年高2.5个百分点,脱贫家庭年人纯收入1107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747元,占比70%。
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前不久,全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明确目标任务:2022年我省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不低于2021年,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既“送人到岗”又“送岗到人”,让就业帮扶“精准滴灌”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节一过,返岗复工和招聘求职就进入高峰期。事实上,我省就业帮扶的号声在春节前就已经吹响。
1月24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春风行动的通知》,决定春节前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春风行动,特别指出将“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返乡返岗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农村低收入人口等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剑阁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27万人在外务工,今年春节期间,预计有10万名农民工需要返岗复工。当地提前摸清农民工返乡返岗和企业开工复工情况,通过报销车船费、发放生活补助等激励方式,帮助农民工返岗复工。
除了“送人到岗”,春节期间,我省还利用人员大规模返乡时机,专门对脱贫人口的务工状态、去向、意愿进行摸排,举办招聘会“送岗到人”。同时,密集开展线上招聘活动,通过远程招聘、直播带岗等方式实现岗位靶向推送,让就业帮扶“精准滴灌”。
近日,由杭州市西湖区、广元市青川县两地共同主办的“迎春送岗”招聘会以直播的形式与万名求职者见面,通过直播间扫码直接提交简历。
城里人通过投递简历、网上求职的方式找工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农村,尤其是脱贫村和脱贫户,许多村民因为交通地理位置闭塞、信息滞后,找工作只能依靠亲戚朋友介绍,往往费时费力。如今,网上求职的“通道”已经“铺设”到村民的家门口,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网上求职。
“新的一年,新的打拼开始了,希望自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有更多的收入。”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脱贫户赵仕平是众多求职者之一。他说,“进入直播间,在网上填张报名表,在家里就能等到就业的机会,省去了很多麻烦。”
打造劳务品牌、订单式培养蓝领人才,让找工作不再犯难
从长远看,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还需要加强劳务品牌的培育。如今,劳务品牌的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愈发显著,大多数集中在制造、建筑、家政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何培育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让更多技能人才茁壮成长?在《浙江省·四川省深化东西部协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试点实施“蓝鹰工程”,以“技能改变命运、匠心筑就梦想”为价值导向,推进“蓝鹰之星”培养计划、“蓝鹰之师”领航计划、“蓝鹰之梦”腾飞计划,促进两地人才、教育、劳务深度合作。
“如果没有走出大山,我可能跟父辈一样在老家务农,上学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沐川职中学生唐俊涛来自脱贫家庭。沐川职中启动“蓝鹰工程”试点,通过校校联盟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订制办班,订单式培养蓝领技术工人。“再也不担心就业问题了。”唐俊涛成为了第一批学员,在“蓝鹰校企联盟”袜机维修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学习技能。
目前,沐川职中已经开设诸暨海亮集团班、诸暨申科控股集团班、诸暨袜业协会等6个订制冠名,共281名学生接受订制培养,其中脱贫家庭学生70名。浙江申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东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导师”,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又解决了蓝领技工缺口。
“蓝鹰工程”只是劳务品牌打造的一个缩影。去年,我省首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名单公布,成都的浣花女、金堂焊工、邛州竹编,自贡的自贡彩灯工匠、富顺建工等20个特色劳务品牌上榜,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
47岁的程孝群是自贡人,因家中有老人、子女要照顾,丈夫外出务工后,她只得在家。在彩灯制作培训中,程孝群跟着老师学会了自贡彩灯制作技艺,“我们可以从企业拿材料,在家制作后返给企业,从中赚取手工费,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