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攀钢集团西昌钢钒的炼钢厂,钢花飞舞、机器轰鸣。从表面上看,这里与传统的炼钢厂并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这里却有个看不见的“钢铁大脑”,由人工智能取代手工操作,通过精确地控制各项合金的配比,每生产一吨钢,就能节约一公斤以上的钢铁料。这笔账算下来,一年就能节省1700万元。
当天的四川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发布会上,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再次提起这个“钢铁大脑”,作为数字赋能传统产业的一个生动例证。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上,四川推进得怎么样?未来将如何聚力?
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
近几年,四川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年均增速居全国第二——发布会上,陈文涛提到这样一个数字。
随着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四川两化融合从起步建设,到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再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进入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特征和重要模式的新阶段。
去年3月,东方电机“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并通过国家工信部专家组验收,成为行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的示范引领工程。投产后,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高48%,运营成本降低31.9%,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7%,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约1.5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此外,四川长虹也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改造和平台建设,其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用户已超3200万。
去年8月,省通管局与郎酒股份签署工业互联网白酒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项目任务书,共同推进白酒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推动白酒行业“上云上平台上标识”。“标识解析的核心工作在于赋予物以唯一的身份,每一个工业原料、产品都将有它的身份证。”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主任李琦琦说,打通这一关键环节之后,就能实现生产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已培育了近4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企业数超20万。”陈文涛说。
围绕“1234”做文章
下一步怎么走?陈文涛说,四川将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促进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进入千家万户。
“首先要强化专项政策引导与支持。”陈文涛说,四川将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出台融合发展支持政策。
其次,我省将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培育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
此外,我省还将持续开展“企业上云”行动,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大力推进工业软件应用,发展面向汽车、消费品、石化等行业的工业大数据和工业app服务。
不少人注意到,国家对四川提出“重点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试验任务。具体到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四川有哪些打算?
“目前,我们已经构建起‘大’字型的‘一核一带两走廊’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陈文涛说,“一核”即成都市,“一带”是成绵乐高铁发展带,“两走廊”是指川南发展走廊、川东北发展走廊。
下一步如何“聚力”?四川将围绕“1234”做文章。
“1”,即围绕构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助力新时代四川高质量发展“一条发展主线”;“2”,即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两大发展战略”;“3”,指以推动核心基础产业突破发展,信息安全产业领先发展,新兴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为“三个工作重点”;“4”,即实施聚集创新资源、推进示范应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四项发展举措”。
“我们将聚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陈文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