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广元造“,很高兴为您服务!!
   
网站二维码
中国经济总量首超100万亿元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guangyuanzao | 发布时间: 1558天前 | 74 次浏览 | 分享到: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规模达到1015986万元。百万亿元大关的顺利突破,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受全球疫情扰动因素和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影响,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但恰恰是这一年,我国经济从危机中持续复苏,单季增速超越疫情前正常水平,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规模达到1015986万元。百万亿元大关的顺利突破,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受全球疫情扰动因素和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影响,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但恰恰是这一年,我国经济从危机中持续复苏,单季增速超越疫情前正常水平,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恰恰是这一年,我国成功实现史上首个“百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为顺利开启“十四五”的新征程夯实经济基础;恰恰是这一年,神州大地演绎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图景,这既取决于我国高效得力的疫情举措和治理能力,更凝聚着14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奋勇拼搏。

转负为正了不起的正增长

“我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成绩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

纵观2020年,受年初疫情防控影响,人们暂停出行、多数企业无法复工。猝不及防的冲击致使我国经济一度停摆,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也坠入下降6.8%的罕见负值。令人忧心的危急时刻,我国准确判断形势、科学决策,在打响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和阻击战的同时,精心谋划部署,以尽可能丰富的维度形成政策组合拳,为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积极蓄能。

为尽快消除抑制因素,国家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减税降费、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一揽子积极财政政策周密齐全,力度空前。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及时地推出涵盖8个方面的90项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支持经济和产能实现复苏。在复工复产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政策不断完善演进,“六保”顺时而生,与“六稳”形成合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奠定基础。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日渐稳定与持续向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社会运行秩序重归正轨。投资、消费引擎相继重燃,再次跃动起来的中国经济迫不及待舒展筋骨,多项重要经济指标扎堆“转正”。

“-6.8%”“+3.2%”“+4.9%”“+6.5%”,在全球经济仍处风雨飘摇之际,中国gdp同比增速逐季攀升,中国经济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走出一条极具韧性的“v”型复苏曲线,并以全年增长2.3%的佳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陈风指出,我国凭借完备的制造产业链、庞大的市场容量,以及一系列适时的改革创新的积极明智举措,才成功冲出疫情笼罩的阴霾,进而完成经济优化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含金量十足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尽管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宁吉喆表示,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雄厚的物质基础,源于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55万亿元。受此影响,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830亿件,同比增长30.8%,市场规模连年稳居世界第一。回望这一年,消费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显现,但中国没有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在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202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平均每分钟就有6000万元人民币的货物进出境。

2020年,中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研发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一年增长7.1%,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这一年里,“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已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因时而变,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亿元,各项金融政策精准直达,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忧。这一年里,我国有133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居世界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突破20万家。

增强获得感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回望历史,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52年仅为679亿元,及至1986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先后突破1万亿、10万亿、40万亿乃至100万亿元的历史关口。经过71年寒暑不断的艰苦奋斗,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比耀眼数字更为重要的,是这期间中国人民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gdp屡屡突破背后,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gdp屡屡突破背后,是民生领域得到良好保障。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超13亿人,基本养老保障覆盖近10亿人。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gdp屡屡突破背后,是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数据显示,2020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较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

gdp屡屡突破背后,是防治污染的绿色发展。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达8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8.3%;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8.5个百分点。

gdp屡屡突破背后,是纵横交通网络带来的出行便利。“十三五”时期,全国高铁营业里程由1.98万公里增加到3.79万公里,几近翻了一番;到“十三五”末期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15.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gdp屡屡突破背后,是智能化时代带来的进步与便捷。由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引领的数字化时代迅猛而至,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角落,中国社会正加速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化变革影响深远。

乘风破浪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总体来看,面对疫情大考,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有序,重点民生领域成效显著,“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取得这一成绩殊为不易,中国正成为全球经济分量更重、含金量更高的领跑者。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计,受2020年的低基数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会出现补偿性增长。在没有新的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速或将出现前高后低态势。

宁吉喆同样指出,从2021年的情况看,我国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虽然当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

经济、民生跃上新台阶,也意味着对我国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提出更高要求。陈风分析认为,依托国内大市场,促进消费加快回升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持续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居民收入,挖掘消费需求潜力仍会是未来的工作重点。而rcep签署和中欧cai谈判完成,再加上全球经济复苏,各国外贸需求同步增加,2021年的出口增加同样值得期待。

不过,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宁吉喆表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需要艰苦奋斗。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远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新蓝图,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中国号”巨轮就必定无惧风雨、劈波斩浪,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勇往直前。